“钢铁生产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矿山自行商议铁矿石的进购。”昨日(4月28日),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的一席话,几乎终结了今年以来国人对于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的期待。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尽管罗冰生昨日在 “信息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钢铁业从未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终止长期协议的谈判,但在三大矿以“通牒”取代了往年的谈判后,“等米下锅”的部分钢企实际已经在按季度价购买铁矿石,昨日罗冰生的表态,是中钢协在钢企与三大矿之间执行临时定价问题上的首度“松口”。他的这一表态,意味着中钢协已经放弃了该机构此前一直强调的“在中钢协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原则,这也基本宣告了2010年铁矿石谈判已经结束。
中钢协放弃抵抗?
罗氏言论一出,立时四座哗然。
在此之前,业内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期待这场谈判有一个好结果,不想临近尾声,却等来了这样一个“无言的结局”。不能不让人失望与沮丧。
也因此,有媒体评价说,罗氏之言就意味着 “中钢协放弃抵抗”;也有网友认为,中钢协是腰杆不硬,没办法才“妥协了”。
不知道中钢协人士看了这样的话心中作何种感想,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给中钢协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也实属无奈。
因为从2003年宝钢参与国际定价谈判开始至今,中国钢企与世界巨头的谈判就从来就没有让国人轻松过。
宝钢参与谈判当年,中国就接受了新日铁提出的18.6%价格涨幅,以后在众人的期盼目光中更是节节高涨,到2008年谈判结果则是在2007年基础上涨70%以上。
连续五年痛失“话语权”,令中国钢铁业损失惨重,据今年3月23日凤凰卫视援引一位国研中心负责人的话称,过去6年中国的钢铁商和铁矿石消费者,因为价格谈判下铁矿石定价太高,损失高达7千亿元人民币。
“中国特色的定价模式”之惑
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宝钢终于 “下课”,中钢协取而代之成为中国代表团谈判的老大哥。
2009年谈判,中钢协最不同凡响之举是实现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定价模式”。既结束了行业多年来的现货和长协双轨价并存之病势,这也被当时中方谈判代表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认为是2009年矿石谈判的最得意之作。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中钢协最得意的结果,也并没有少遭业内诟病。
有分析师认为,彼次铁矿石谈判结果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更有钢铁企业后来因为高价买现货吃了亏而抱怨中钢协的谈判是不顾钢企利益。